台湾心理学家:孩子行为得体 父母背后知多少

编辑:yanjiaxin

  一、做个“准备充分”的小主人

  1.让孩子参与聚会的规划与邀约

  大多数父母在规划家中的聚会时,很少会邀请孩子加入讨论,或事先征询孩子的意见。因此有许多孩子是在访客将抵达的当天,才从父母口中得知家里会有访客。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对聚会有参与感,会认为那是父母的聚会,与自己无关;当然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在聚会中扮演何种角色,只能被动听从父母指示。

  父母可以考虑在规划家中聚会的开始,就跟孩子一起组成聚会筹备小组。规划时纳入孩子的想法,并分派适合孩子年龄的工作给他,例如:协助打电话邀请对方家庭的小朋友、协助打扫环境、聚会当天负责招待其他小朋友,等等。这种全家一起并肩完成聚会的经验可以有效增进家人情感,孩子也在过程中,学习扮演好主人应有的责任感与细心。 

  2.给孩子多一点准备时间

  父母有时会在聚会中,要求孩子表演某项才艺,或要求孩子与来访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却没有事先给孩子时间准备。当孩子扭捏、害怕、生气或拒绝分享玩具时,父母可能还会怪罪孩子,认为孩子表现得不够大方、得体,这样的做法其实对孩子的心理是多重伤害。

  父母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如果有意邀请孩子表演才艺,应尽量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并给予孩子事前演练的时间,才能在聚会当中要求表演。如果预期当天会有其他小朋友,让孩子有机会事先把那些对他有特殊意义而无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例如:有依附意义的布偶,或是孩子特别珍视的玩具),避免因为其他孩子取用这些玩具而发生冲突。

  3.事后给予孩子回馈

  礼貌是从尝试错误的经验中逐步养成的,所谓“有礼貌”泛指的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想,并做出合适的对应行为。但孩子认知能力有限,通常需要父母与其讨论并给予明确的回馈,才能将经验转化为学习。

  因此,在聚会结束后,全家人适合一起坐下来,讨论今天聚会的经验,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现得很得体?哪些部分可以更精进?父母要尽量清楚描述观察到的行为,精确提出可改善的建议,详述背后的理由与想法,并开放的聆听孩子的回馈。藉此历程就能一点一点的累积孩子对礼节的理解,并能内化到日常生活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