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心理学家:孩子行为得体 父母背后知多少

编辑:yanjiaxin

  二、做个“行为得体”的小客人

  1.从明确清楚的基础行为开始

  礼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标准。行为得体与否,常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期待孩子当小客人时,能够觉察情境中潜在的规则,并且让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这对于多数的孩子是很困难的。

  家长必须先设定几个基本的礼貌要求,例如:看到人要问好,若要取用东西必须先征得同意……以此做为对孩子行为要求的基本标准。待孩子熟练之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但光设定基本行为指标,无法让孩子面对社交场合多变情境的挑战,可以再搭配事后亲子间的回馈与讨论,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应变能力。

  2.对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龄

  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行为要求时,要先确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时候孩子的脱序表现,只是反映出这个年龄的限制,不见得是孩子本身有礼节上的问题。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为例:期待他保持20~30分钟的专注与安静是合理的;但若期待他在一个纯谈话性质的成人聚会中,能保持安静四小时,就是强人所难了。因此父母在考虑带孩子赴约时,需要一并考虑孩子的限制,不要把孩子放到难以符合礼节标准的情境中,在孩子违反情境要求时,又给予处罚与责骂。

  3.减少孩子进入陌生情境的焦虑

  父母可以先帮忙搜集对方孩子的背景信息,如兴趣、年龄、个性等,让孩子在拜访对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降低心中的焦虑。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亲子互动游戏,帮助孩子熟练特定的行为或对应方式,好比如何向对方问好,如何主动要求参与游戏,取用玩具前该如何征询同意。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让孩子练习如何表达,之后也可以互换身分练习,再搭配活动后的讨论,让孩子能用轻松的角度,来面对将到来的陌生情境。

  要帮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体合宜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礼貌的培养要透过人际经验的累积,不是透过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获得。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有人际互动练习的机会,并且跟孩子一起摸索、尝试、讨论,思考让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礼貌应该是一种习惯,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则,以礼貌的态度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曾经体验过礼貌所带来的正向感受,才有能力发自内心表现出礼貌的行为。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外出访客时,能够表现出哪些得体行为,都可以先在家中实际推行,进而将孩子培养成“好主人”、“好客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