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宝睡眠模式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只有孩子晚上睡得沉,没有出现明显翻动,才能够拥有较好的睡眠质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一定要像家长们所想的那样,只要安静沉睡才是最好的?想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睡眠结构。
1.睡眠结构
睡眠解构分为两个时相,一个是非快速动眼睡眠,一个是快速动眼睡眠。两个时相的循环交替进行,构成了整个睡眠。那么这两个时相具有哪些特征呢?
1)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
非快速动眼睡眠状态下,孩子保持安静睡眠,无明显的眼球运动,全身代谢降低10%-25%,脑血流量减少,脑神经元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全身感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降低。这一时相的作用在于帮助孩子恢复精力体力,继而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推动孩子的体格生长,属于深层睡眠。
2)快速动眼睡眠(REM)
当孩子处于快速动眼睡眠下,会进行快速眼球运动,被称为活跃睡眠,又称为做怪期。这种睡眠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孩子在将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在脑内进行分类加工,继而加深记忆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处理。例如背电话号码属于短时记忆,而想要把获得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就需要对记忆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很大程度上是在夜间快速动眼下完成的,因此家长们看到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不踏实状态,实际是脑部发育的过程,并非孩子晚上没睡好。
处于这一时相状态下,宝宝脑活动状况与清醒时相似,除脑以外全身的代谢率降低,EEG活动强,呼吸不规则,心率增快,血压波动,体温调节功能丧失,感觉功能减退,肌肉张力降低,面部表情比较丰富,并出现较多的肢体运动。
3)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
6个月以后,孩子的睡眠状态为“觉醒-安静--安静睡眠-活动期睡眠”,进入睡眠后为“浅睡—深睡—活动睡眠---睡醒”的状态,以45分钟为一个循环,而成人则平均为90分钟为一个循环。
儿童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睡眠时可能会产生三种状态:
①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
②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清醒;
③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这种状态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很多妈妈表示,夜间孩子睡觉时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就会醒一次。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处于多个睡眠周期的循环交替中,所以呈现出半梦半醒的状态。
2.睡眠能力与规律化
1)睡眠“规律化”
想要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减少夜醒、哭闹次数,让孩子在两个睡眠周期的循环交替中,安静地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就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睡眠和自我平静的能力,使睡眠规律化。这种自我平静能力是孩子出生后逐步学习所获得的技能,并非孩子本身天生具备的,因此需要父母有意识地进行强化和引导。
2)不同月龄宝宝的睡眠时间(建议)
宝宝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并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书本时间要求。只要孩子睡醒后处于清醒状态,即可说明之前的睡眠质量较高,父母无需过分焦虑。
以下是不同月龄宝宝的睡眠时间(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