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就是那个混蛋家长

编辑:Kiki

  A出生于1983年,长在小镇。
  在那个物质奇缺的年代,有个漂亮的橡皮都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偶像。但远在北京的姨妈,竟然送她一辆漂亮童车。
  生来大方的她,不介意让小伙伴偶尔骑一下的,但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骑上去,就再也不下来了。
  那孩子脾气特别倔,不管妈妈怎么拉他,就是又哭又喊,叫着把自行车骑回家去。
  一开始A的父母没有言声,但那孩子哭了十几分钟时,脸上挂不住了——已经有别的亲戚劝:要不让他骑几天吧。
  那会的父母多数不知道“物权”这个概念,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给面”。
  当父母说出:“要不拿走给孩子玩几天吧。”
  那孩子破碲为笑,A红了眼圈,却不敢哭,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爸爸那大巴掌会落下来。
  直到亲戚家孩子兴高采烈把自行车骑走,亲戚们也走光了,A才哇哇大哭。开始妈妈还安慰几句,后来烦了直接吼:“不就是玩几天,你还没完没了了,我和你爸都这么大方,怎么生出你这么小气的闺女来?再说了,还不是你非拿出来显摆,人家才拿走的嘛!”
  明明是大人的错,生生扣在了孩子身上。
  那自行车,几天后并没回来,因为那孩子自豪心爆棚,骑到大街上,又跑去玩别的,车被人偷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父母也很郁闷,但他们没给A道歉,反而在A说“让他还我的小车”时吼了她几嗓子。
  这个事件,三十年过去A都无法释怀。她说:“从小到大,我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不敢主动去向人求助,或许都和那次经历有关,那让我觉得自己牺牲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家长们自以为是,喜欢强迫孩子分享。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怕自己没面子,怕被人说“你看孩子被她娇惯成什么样子了”!
  别说让一个孩子做到这么高的道德水准,大人自己也根本做不到好么?
  你最喜欢的限量版大衣终于买到,我也喜欢,你先别穿,借给我穿几天行吧!你同意吗?
  你盯着电脑抢了一天票,好不容易买了个下铺,别人说我和你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你家房子南北通透黄金楼层,我家户型不好还是顶层,咱俩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孩子的世界,所有的玩具和用品,都是有生命的,是他们的好朋友,而不是大人的世界,用价值来衡量,然后用来作人情的。
  在你眼里,一个小车等于百十来块钱,而在孩子心里,有可能和一套房子的价值无二。
  不可否认,分享意识对孩子至关重要。舍得是社交能力的基本法则。
  但是,再舍得,也得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去引导。
  是引导,不是强迫。

  强迫分享,轻则造成孩子对分享产生恐惧感,重则不敢保护自己的东西,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更无法在长大后建立责任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