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加工,通常运用于制造业,而不会用在食品业。但是,对于什么行业适用于贴牌生产,什么领域不适用,迄今没有明确规定。买个廉价洋品牌以图牟利,实际上没有什么风险。
只需交5100元就可贴新西兰奶粉商标,只需花一万多元,就可拥有一个原产地新西兰的品牌。央视日前曝光的贴牌洋奶粉产业链中的乱象,令人对奶粉市场再添忧虑。
本来,贴牌生产是拥有品牌优势的制造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将品牌产品或配件交由其他厂家代工的合作模式。许多中国企业,就是借代工生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打开了国际市场。然而,这一做大做强企业的成功经验,却被一些洋奶粉贴牌企业恶意复制。国外注册企业门槛较低,以中国公司名义申请一个新西兰商标,或在新西兰成立一家公司,以该公司名义申请商标,费用不高,但是潜在收益巨大:既可以制造“来自安全奶源生产地”的外在假象,而且因为不在商标注册地销售,又能回避当地严厉监管带来的风险。
显然,这个“出口转内销”的游戏设计的初衷,本来就与提高产品质量无关,而与恶意欺诈无异。欺诈的对象,就是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何其辛苦!既要为一袋安全奶粉孜孜以求,又得成为专家,能够对真假莫辨的洋奶粉有效甄别。
贴牌洋奶粉贴出的是奶粉生产行业的不自信。过去奶粉生产企业不断曝出的丑闻,确实极大地伤害了国产奶粉业的市场信誉。拯救行业公信力,只能靠从原材料到加工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重获公众信任,而不是靠穿上件“洋马甲”耍花枪。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相关厂家不懂?市场竞争激烈,重建市场信任成本过高,都不是理由。关键还是违法成本过低。事实上,贴牌洋奶粉的违法成本为零。
贴牌加工,通常运用于制造业,而不会用在食品业。在食品业代工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公众安全、行业和企业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对于什么行业适用于贴牌生产,什么领域不适用,迄今没有明确规定。买个廉价洋品牌以图牟利,实际上没有什么风险。
“挟洋牟利”只会再伤奶粉业。因此,当务之急是扎牢相关制度的篱笆。对于奶粉业这一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产品,应该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加强管理。除确实在国外建立完整生产链的产品外,其他玩贴牌游戏的产品,理应禁入市场。除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还需要司法介入。这一类贴牌游戏,是否涉嫌违法,如何量刑,需要明确的司法解释。
“重典治乱,点亮百姓安全餐桌。”这是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就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要求。重典治贴牌洋奶粉乱象,此正其时。
“假洋品牌”只会伤害奶粉业
编辑:yanjiaxin | 出处: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