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近两个月离婚人数上升到原来每天的三倍,包括越秀、海珠等多个区在内的婚姻登记处“五一”节后开始采取“强制预约”措施,每天离婚登记限量30对。
相对于有些粗暴的限购政策,限离的政策里似乎透着些许温情,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劝和不劝离始终是最核心的价值观,限离客观上给了那些冲动的夫妻们一个反省感情的机会。
理想的社会,当然是一个离婚的都没有,大家都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加班加点办离婚,对社会而言,总归不是什么好听的事,这说明社会结构某种程度上的不稳定,说明社会环境出了问题,没有哪个国家会以高离婚率沾沾自喜的。但另一方面,假如把婚姻比作一次人生选择的话,必要的退出机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两个不对路的人硬凑一块,不是打就是闹,影响社会和谐也影响邻里关系。
离婚也许不是错,但离婚率不跟这个社会的情感指数挂钩,而跟办事员的办事能力挂钩,这就错得离谱了。政府觉得自己人手不够,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增加人手,而是想当然地让别人缓一缓。政府把限购的办法用在了限离上,忽视了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不错,两个月离婚人数上升三倍确实不正常,这里面肯定有很大一部分跟买房子有关,但这种限制应该由房管部门作出,而不是婚姻登记部门。这其实是拉公众利益为公共政策的失败背书。
要不要离婚是个人的权利,这个不需要公权力的批准,哪怕他怀着不那么光明的动机,如果别人不违法,社会也不应该动干涉的念头。何况,没有人分得清什么是假离婚,什么不是;什么是为了多买一套房离婚,什么是感情真破裂了。
每一项限制的实施,都伴随着一个权利的失去,限到最后,整个城市也会被捆住手脚。什么事一旦限量,就有公权力染指私权的嫌疑,合格的管理者应该想办法应对这种需求,而不是相反。
要不要离婚是个人的权利,这个不需要公权力的批准,只要不违法,社会就不应该动干涉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