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叶条还有抗菌作用,艾叶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还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听起来,艾叶真是宝,那么好的艾叶是可以经常用,一点副作用都没有吗?其实,艾叶也有副作用的。
艾叶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挥发油为一混合物,其组份较为复杂。研究表明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有抑制。所以,用艾叶做成的艾叶条也具有此副作用。
将艾叶条点燃悬灸于治疗部位,或者搭配温灸盒使用,通过艾火的热和能量的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来进行肌体自我调节,熏灼经络,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一般每次艾灸时间约三十分钟,可依身体感觉调整使用时间。
(1)手持艾叶条悬灸法
将艾叶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即可进行艾灸。
(2)插入艾叶条法(配合温灸盒使用)
1、取下温灸盒塑料上盖,扭开铜片插孔盖
2、点燃艾叶条使其充分燃烧,直接插入并固定好
3、带上隔热底座,合上盖子,直接敷于患处进行艾灸
(3)艾叶条截段,插艾段法(配合温灸盒使用)
1、取下上盖,取出小艾段并点燃
2、将点燃的艾段插到固定艾段的丝上,在夹姜片位置也可配上姜片使用
3、对准上下盖的卡门衔接点,合上盖和黑色控温盖
4、根据燃烧状况,旋转黑色控温盖,调节通风,控制温度
5、卸掉底座的塑料隔热底盒,将随身灸装入绒布套,用松紧带固定系于患处,将非塑料那面贴于患部温灸,确保热力更好传达。
艾叶条是把精挑细选的优质艾绒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再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封口而成。为了增加艾叶条的功效,也有在制作过程中加入肉桂、干姜、丁香、椿、浊活、细辛、白芷、雄黄、乳香、没药、川椒等药物。
艾绒的制作方法不一。一般是将采集的艾叶充分晒干后,放入石臼中,反复捣舂压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和杂质,就成了淡黄色洁净柔软的纯艾绒。另有一秘制法,是将艾叶与一定比例的上等黄土,用水共同搅拌,搓成艾泥圆球,放于阴凉处自然风干,然后捣碎,用细筛反复过筛数十次,所制之艾“柔烂如棉”即为上等精艾。此外,当年新采的艾与储存的陈艾也有区别,新艾施灸火烈有灼痛感,陈艾施灸火温柔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正如李时珍所指出的:“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所以施灸应选用陈年老艾,这也是历代医家所反复强调的。目前,在各大药店均有制作好的艾叶条出售,可以根据艾绒的软硬、香味来判断和购买。
艾是活血化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艾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破血消徵、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类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如内科之胸、腹、头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之徵瘕积聚;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外伤科之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等。凡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均可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艾有多种作用,如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镇静作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虽然艾的用途很广,但因艾叶有毒,含挥发油,用量过大或误服过量可致中毒。局部外用时, 艾的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 可引起发热、潮红等, 偶可使肢体末端发生颤抖、麻痹。但最显著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用过量可兴奋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主要是运动中枢、血管收缩中枢,其次为呼吸中枢等), 故能引起痉挛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又可引起子宫充血、出血、流产,因此,孕妇应慎用活血化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