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使用取暖用品的现象很常见,但这些取暖用品如果使用不当,会成为“温暖杀手”,伤害宝宝。所以,妈妈最好还是少给宝宝用。以下4种取暖用品慎用:
1、热水袋
危险系数:★★★★☆
其实,不管是传统的热水袋还是电热水袋都要慎用,因为热水袋是直接与身体接触的,如果在使用时,盖口突然松开,热水流出就会烫伤宝宝,若中途发生短路或引发爆炸更危险。
2、电热毯
危险系数:★★★★☆
电热毯是一种接触式的电暖器具,虽然绝缘性好,通电后即能发出热量,但长时间使用,持续供热,会使宝宝皮肤水分大量流失,若宝宝全身又捂得很严实,散热不良,会出现冬季“中暑”症状。此外,电热毯的热气会对宝宝的皮肤产生刺激,易引起皮肤发红、瘙痒等不适症状。
3、浴霸
危险系数:★★★★☆
浴霸是通过红外灯泡的热辐射来升高室内温度的,使用时会产生强光,如果强光长时间直射宝宝眼睛,会对宝宝的视网膜造成伤害,严重时甚至会损伤宝宝视力,让宝宝视力难以达到正常人水平。
4、暖风机
危险系数:★★★☆☆
暖风机吹出的热气温度是非常高的,如果宝宝靠得太近,很容易被灼伤,另外,经常使用暖风机会使室内空气变得干燥,使宝宝咽干舌燥。
虽然很多妈妈在寒冷的冬季都害怕宝宝着凉,但也不能盲目使用取暖神器取暖。除此之外,给宝宝取暖,也不能什么衣服鞋子都往宝宝身上套。有些衣服鞋子宝宝是不能穿的,具体如下:
1、紧身衣、紧身裤
有的妈妈会购买紧身衣、紧身裤给宝宝穿,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紧身衣、紧身裤会紧贴宝宝身体,妨碍宝宝身体散热,进而影响其体温调节,还会束缚宝宝手脚,对宝宝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脚套
很多婴幼儿衣服都带有脚套,脚套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但宝宝出生两个月后就不需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因为脚套会妨碍宝宝脚部的发育。
3、雪地靴
雪地靴是冬季御寒的法宝,毛毛绒绒、舒适柔软,很多妈妈都爱购买给宝宝穿,但妈妈们要知道,如果宝宝长时间穿雪地靴,脚底筋膜和软组织可能会损伤,因为雪地靴对脚部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穿着时宝宝经常跑动容易摔倒。
冬季保暖,最正确的做法是给宝宝穿对衣服。但不同年龄段的宝宝保暖需求不一样,妈妈可以根据这个来给宝宝穿衣哦!
新生儿(0-30天)
刚出生的宝宝动得少,穿纯棉、轻柔的长袖连体衣裤比较合适,另外,为御寒,要裹上包被,还要注意肚脐保暖,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肚脐还未长好,很容易着凉。
婴儿(1-12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好动,爱爬,尤其是接近1岁的宝宝还会走动,所以,衣服要选上下分开的棉衣、长裤,这样不会束缚宝宝手脚,让宝宝活动更自由。如果要带宝宝外出,还要给宝宝戴上棉帽和手套,避免宝宝受寒。
幼儿(12个月以上)
等宝宝满1岁后,喜欢到户外玩耍,容易出汗,因此要穿稍微长点、吸汗性强的衣服,还要套上温暖的外套,这样即使宝宝跑动时也不易露出肚子,避免着凉。
不少妈妈都会犯的同一个错误就是给宝宝穿过多衣服,让宝宝变成里三层外三层的“裹蒸粽”,其实,这样做很容易诱发“捂热综合征”。那“捂热综合征”是怎么回事呢?如何预防?
“捂热综合征”又称为蒙被缺氧综合征,是冬季常见的急症之一,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发病原因主要是宝宝穿太多衣服,长时间处于捂热状态,身体温度持续上升,出现高热、大汗淋漓、脱水、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有缺氧表现,及神经损伤,可能还会留下癫痫、脑瘫、失明、失语等后遗症。所以,要做好预防。
预防“捂热综合征”,冬季给宝宝穿衣就要把握一个度,建议通过观察宝宝两个部位来了解宝宝的冷暖情况,适当减少衣服。如果宝宝手心和后背温暖,表明衣着合适,切勿将宝宝裹得太严密。如果宝宝手心和后背出汗,且汗水较多,则表明宝宝穿太多,需要脱掉部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