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独生女李燕将迎来她的第二个孩子,从最初的担心“超生”到如今的意外之喜,李燕止不住地感慨,“自己简直太幸运了”。2月13日上午,合肥蜀山区计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将二孩生育证送到了李燕的家中。据悉,这是合肥市计生部门发放的首张“单独二孩”生育证。
李燕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而第二个孩子根据预产期也将在今年3月份出生。李燕夫妇一直希望再有个孩子,也一直期盼有关政策早日出台,而就在这一政策出台之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独二孩政策”简直是千呼万唤下的及时雨。
2014年2月19日,合肥市高新区兴园中心工作人员将“单独”二胎证送到兴园小区居民华静静、焦福成夫妇家中,这是高新区颁出的首张“单独”二胎证。
安徽省“单独二胎”政策自1月23日起实施后,该区兴园中心抓住春节流动返乡的节点,积极开展新《条例》的宣传,耐心解答居民有关新政策的疑问。
通过宣传了解新政策的华静静、焦福成夫妇于2月16日去社居委办理“单独”二胎证。社区服务中心简化办理流程,仅用时3天时间便办理完成,并亲自送证上门。
经济实力尚可的80后夫妇多数想生二胎
对于单独二孩这一利好政策,基本上是人人都叫好的。然而,对于生不生这个问题,合肥市民的态度不一,有人害怕生了养不起,有人希望孩子有个伴。
“想想一个孩子在生活、教育和医疗上的花费,几乎已经占据一个家庭花费的一半以上,便不敢要第二胎。”网络上有个很流行的养孩子成本:3岁以前花了9万元,3~6岁花了11万,6~18岁花了36万元,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至少需要56万,当然,这还不包括孩子出生、生病、学费、课外书等方面的花费。如果再算上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学费、生活费、买房首付、结婚、生孩子等费用,没有100万肯定搞不定。这是很多想生不敢生的夫妇的担心。
而打算生二胎的“单独”夫妇大多觉得一个孩子成长太孤单,加上现在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他们想为孩子生一个“伴”。这些人以“80后”为主,他们的父母大多比较年轻,不存在“带不动”孩子的问题,加上经济实力尚可,对生二胎可谓“摩拳擦掌”。
还有部分人表示“还没考虑好”,他们大多是前面二者的结合体,对于生育政策放开的第一反应是欣喜,但是冷静下来又很纠结。“再观望一段时间吧,看看会不会出台配套合理的教育、就业等政策,以及优化准生手续,不然还真是不敢生。”
盘点人们“不愿生”的理由,多半是对养儿成本和生活负担的担忧。尽管这种纠结不无几分迫于压力的无奈,但实质却是对育儿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关注和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生育观的务实与理性:宁可少生,也要优育,不但要过日子,更要过好日子。
尽管“生与不生”乃公民权利,别人不便过度置喙。但透过人们对“单独二胎”的不同反应,政府及社会还需认真反思,尤其注重与此项利好政策推行的配套措施衔接,致力于对生育者的压力缓解和成本降低。光放开单独二胎还不够,家庭养育成本应部分外部化、社会化,政府应承担更多的生育成本。
1. 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2. 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3. 双方均为归国华侨,或者来本省定居不满6年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居民,只有一个子女在内地定居的;
4. 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计不超过两个的,但不适用于复婚夫妻;
5. 婚后不育,夫妻双方均满30周岁,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
6. 第一个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7. 夫妻一方为一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一级至五级因公(工)致残人员,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8. 矿工井下作业连续5年以上,并继续从事井下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9. 男方到女方家落户且女方没有兄弟的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仅适用女方姐妹中一人);
10. 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11. 大山区的乡镇,女方在农村,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单独二胎申请材料
1. 夫妻双方提出再生育申请书及户籍地出具婚育情况证明,填写三份《生育证审批表》;
2. 持双方的结婚证、户口簿、身份证、孕检单及二张夫妻合照,前子女的准生证(生殖保健服务证)、医学出生证明及户口簿、独生子女光荣证及独保费发放情况;
3. 夫妻双方(或单方)父母单位出具证明其独生子女的身份,无单位的由其父母的户籍地出具。
单独二胎申请地点
可以在安徽省人口计生委网站“网上办证平台”进行申请,也可以向夫妻任一方户籍所在地居委会申请。
单独二胎办理程序
一、要求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在村(居)专干协助下填写再生育申请表,并由专干报镇街(园区)计生办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申请和证明材料之日起20日内(需进行病残儿鉴定的除外)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三、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应当在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符合条件的,签发生育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送达《不予批准生育通知书》,并告知当事人对不予批准生育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延伸阅读:【专题】全国各省启动“单独二胎”最新消息【专题】生“单独二胎”不得不看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