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奶喂养原则

配方奶喂养原则

配方奶粉是现代婴儿必备的一种食品,配方奶粉一般来说与母乳或者是辅食搭配进行喂养。配方奶粉喂养宝宝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遵循一般喂养原则,那么配方奶喂养原则是怎样的人呢?

一、什么是配方奶

配方奶粉是以母乳为标准,对牛奶进行全面改造,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婴儿消化吸收和营养需要。其中添加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预防婴儿佝偻病,适量的铁可以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

配方奶粉中并非添加元素越多就越好。如果奶粉中脂溶性维生素A、D、铁、锌等矿物质超标,会对孩子产生毒性。配方奶都是以母乳为黄金标准的。

婴儿配方奶里配什么最好:

1、核苷酸

核苷酸(Nucleotides)是母乳的天然成分,核苷酸参与所有细胞的生命过程,是人体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结构单位,存在于每个细胞中。普通人群可以合成,但对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婴儿来说,细胞移殖分化快,核苷酸需要量聚增,所以在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母乳量的核苷酸将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

2、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必不可少的脂肪酸。由于人类缺乏合成Omega3和Omega6位置双键的能力,因此只能从膳食中获得。Omega3的前体亚麻酸和Omega6的前体亚油酸被称为必需脂肪酸(EFA)、

3、DHA和AA

DHA和AA(ARA)在人体可以合成。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是AA和DHA的前体,通过去饱和酶及链延长酶的作用,可以合成。但对早产儿或Omega3、Omega6前体缺乏时,导致合成困难,会出现机体损害。DHA俗名脑黄金,学名二十二碳六烯酸,属Omega3族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经研究,DHA对大脑和视网膜发育起重要作用。

AA(ARA)学名二十碳四烯酸,又名花生四烯酸,属Omega6族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AA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在孕晚期及新生儿期,DHA和AA迅速集中在大脑当中,人体视网膜的感光体内也有丰富的DHA,主要通过胎盘或母乳来提供,所以,早产儿及缺乏母乳者,体内DHA水平会受影响。供给适当的DHA和AA是必需的,尤其早产儿及无母乳者更为重要。

配方奶粉几个重要指标:

钙磷比例:母乳的钙磷比例为2:1,所以钙吸收率高,不易患佝偻病。而牛奶钙磷比例1、2:1,钙吸收率低。所以婴儿不宜喝鲜奶。

亚油酸(LA)和亚麻酸(ALA)的比例:母乳LA:ALA为5-15:1

蛋白质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

母乳乳清蛋白:酪蛋白=60:40 因为小分子的蛋白质含量高,易于消化吸收。

铁与维生素C比例:维生素C是机体抗氧化剂之一,可助铁质维持在二价状态,促进铁的吸收,同时减少机体其他易氧化的营养素被氧化。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PS)PS是决定油脂消化吸收程度的重要困素。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油脂总量)

母乳8%-33%

母乳PS=0、3-0、9:1

二、配方奶喂养原则

1、不允许母乳牛奶一顿混合喂养

不要一顿既吃母乳又吃牛奶,这样是不妥的。一顿喂母乳就全部喂母乳,即使没吃饱,也不要马上喂牛奶,下一次喂奶时间可以提前。如果上一顿没有喂饱母乳,下一顿一定要喂牛奶;如果上一顿宝宝吃得很饱,到下一顿喂奶时间了,妈妈感觉到乳房很胀,挤一下奶,也比较多,这一顿仍然喂母乳。这是因为,母乳不能攒,如果奶受憋了,就会减少乳汁的分泌,母乳是吃得越空,分泌得越多。所以,不要攒母乳,有了就喂,慢慢或许就够宝宝吃了。

2、不要放弃母乳

混合喂养最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放弃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不单单对母婴身体有好处,还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益处,母乳喂养可以使孩子获得极大的母爱。况且,有的产妇奶下得比较晚,但随着产后身体的恢复,乳量可能会不断增加,如果放弃了,就等于放弃了宝宝吃母乳的希望。不要遇到挫折就气馁,希望妈妈自信,您能够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可爱宝宝。

3、添加牛奶的依据

母乳是否不足,最好根据宝宝体重增长情况分析。如果一周体重增长低于200克,可能是母乳量不足了,可添加1次牛奶,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吃1次牛奶,加多少,可根据宝宝的需要。

4、添加牛奶的具体方法

以2~3个月宝宝为例。先准备150毫升,如果一次都喝了,好像还不饱,下次就冲180毫升,但最多不要超过180毫升。如果吃不了,再减下去。如果一次喝得过多,就会影响下次母乳喂养,也会使宝宝消化不良。如果宝宝不再半夜哭了,或者不再闹人了,体重每天增长30克以上,或一周增加200克以上了,就可以一直加下去。

如果宝宝仍然饿得哭,夜里醒来的次数增加,体重增长不理想,可以一天加2次或者3次,但不要过量,过量添加奶粉,会影响母乳摄入,请别忘了,母乳是6月以内宝宝的最佳食品。

本文讲述了什么是配方奶,也讲了配方奶的几个喂养原则,其实只要是坚持科学喂养宝宝一定可以获得健康成长。如果你在采用配方奶喂养,那么你一定要遵循本文所讲的这些喂养原则哦。

*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治疗为准。
编辑推荐